首页 >> 民生呼声

山水生命本质意义的叩问与诠释赏析

民生呼声  2020-08-05 00:23 字号: 大 中 小

【山水】生命本质意义的叩问与诠释(赏析) ——长篇纪实小说《人非草木》思想内容初探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2555发表时间:201 - 20:29:12

哪怕等到的是日蚀

这是陈慧明一篇短篇小说的题记。这个题记差不多是她的《人非草木》的浓缩。而且,它像汉乐府《上邪》的“毒誓”一样,令人震撼!在我看来,也正是对《人非草木》作者命运的诗性概括。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我的经历一直在挤兑我的生命,它太残忍。二岁失去父亲,四十二岁失去婚姻,五十二岁失去三儿子——人生三大不幸被我一个人垄断了。”

然而,在政治的底层,在困顿的生计中,在近乎荒谬的婚姻里,主人公陈平抗争了,且一发而不可收,用自己的全部奋斗,叩问和诠释了人生本质的意义,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从“也琴也歌”到奋起抗争:婚姻之痛

如果说,从童年到婚前的陈平具有反抗意识只是源于性格的话,那么,对婚姻的态度,则是她个性成熟和理性化的过程。她的婚姻有一个前提:“先是我家借了人家的粮食迟迟还不起,而后去相亲一举成功。”这是她初中刚刚毕业,就不得不嫁过去的原因。在相亲的路上,她“凑巧”背诵着的就是唐诗《卖炭翁》,而且相亲的“一天之内,我把《卖炭翁》背诵完毕。”那句“系向牛头充炭值”,便像梦魇一样,渗透进她稚气尚未脱尽的心灵之中,“圈点了我命运转折的全部过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似买卖婚姻,似乎远离了现实,退到中国古代史中去了。其实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状况在农村比较普遍。当然,运用交换原则的还是极少数。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不得不沿用我们老祖宗的方法:侥幸自己遇到一个好人。倘不,麻木地嫁鸡随鸡,生儿育女。然后再让我们的子女传承下去。应当说,陈平的“命运”不错。她自己就这样认为:

“我和普林并非毫无共同之处,比如我们都是初中文化,我们都爱说爱笑,我们都爱弹爱唱——墙上挂着一把二胡,有空儿我们就也琴也歌。”普林给新婚的妻子抄来两首西江月,都是古人赞美爱恋的词。虽然是抄的,但陈平心里的感动依然。晚上,普林去开会,陈平就在煤油灯盏下等着自己的男人,哪怕鼻孔被浓烟熏得像两个黑糊糊的烟囱。散会了,在男人们的口哨声中,陈平“总能从纷 杂的哨声中听出哪一支曲子是普林的”。“这样完整的一个等待过程应该很浪漫”。“它却证实了我和普林之间的爱情。”短暂的浪漫,接下来便成了争斗不休,先是为了婆媳关系,后来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了。而且,就是在新婚期间,普林也连着打了妻子八个大耳光。而这次暴打,换来的是妻子的理解,虽然她并不理亏——也许这正起到了纵容的作用。连她自己后来也有些警醒:他真是被我“惯”的吗?

冀东有句俗话“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可见打媳妇天然的合理。即使是解放后,农村也有着一条潜规则:丈夫对妻子的打骂,妻子是不会觉得有强烈的受辱感的;相反,妻子打了丈夫,那就会成为全村的笑谈。开始一段时间里,陈平也想和丈夫谈谈,“但是普林不习惯认真谈话总是剑走偏锋,”“这样好几次都是一开场就谢幕,他走了,剩下我一个坐在那里,蓄了满肚子的话没个说处,长时间地在大脑里出现失望和绝望。”她曾想到过死,可是孩子怎么办?最后她竟然反其义而用了《伤逝》中的一句话:“人必生活着,不爱才有所附丽。”是的,从“也琴也歌”到不爱,原来也并非千山万水。而且,不爱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内容了。

陈平的抗争开始由隐而显了。她曾离家出走过四十五天。在一次遭到丈夫残暴的毒打,她头破血流晕倒半日。醒来后,她丢给丈夫一句硬梆梆的话:“普林你记着:你现在让我头疼,我以后让你心疼!”从理解到反抗,从离家出走,到最终选择离异,竟长达二十二年。尽管陈平对他很尊重,直到离异后,依然认为他是条汉子,很有骨气。但二十二年后,在他们生有两个儿子后,育有四个儿女时,她毅然选择了离异。我们看陈平是怎么认识的。

“我与普林之间好处与坏处的关系,就像铅笔与橡皮的关系,写了擦掉写了擦掉统统归零,而且后来渐渐地有了零后的负数——痛苦与快乐留下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心的伤痕,疼痛给了谁,谁就记得牢。”

“离婚喊起来容易,我都喊了很多年了,但是做起来却并不简单,那是把嫁接在一起、生长了二十二年的原木从正中劈开。所以我打算先分居着,离不离婚以后再说。”

“我之所以下定了离婚的决心,是因为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过着哭哭嚷嚷打打闹闹的日子,而今我发现一个人的生活如此平静,那为什么不永远平静呢?……生活真的可以这样!”

在协议离婚时,她只答了一句话:九岁的小女儿由她抚养不需要普林帮助。然后,她大哭一场。她哭什么呢?二十二年,人生有几个二十二年?然而她竟然是这样度过——毕竟是由青春到中年的黄金时段。

从十九岁出嫁到四十二岁离异独身,再到现在的六十花甲,陈平怎样看等现在她和普林的关系呢?“其实,我对普林的感情早就道义化了。”是的,她曾经让儿子送给景况更差的普林五千元,甚至,她“计划着把他接回来的想法,还有一旦他先躺在床上我就服侍他的想法,都是近两年像豆芽菜般长出来的。”

这就是一位来自河套的女人,一位中国农民,一位知识女性的胸怀!

然而,也还有别的吧……

从进击到坚守:生计之艰

想一想吧,在那个叫做乌柳圪旦的小村子里,她生活了二十年。其中前十年都是这个村的最贫困的人家。没有自己的住房,四次搬家,都是寄宿,而且有一年竟生活在“羊房子”里。是她没有奋斗么?是她能力问题么?显然不是。她不只是“特别想当个有本事的农村妇女”,而且,她还敢和村里几个最厉害的女人搭过组,咬着牙也能“飚”成并驾齐驱。“这个‘飚’的感觉在我的记忆里嵌得很深,那是一种力竭和竭力的并存形式,是透支和支出的同时进行”。是的,笔者曾当过十四年农民,而且是不错的农民,对这种“飚”是感同身受的。她可以在男人不在家的情况下,把两口杀掉的猪共 50斤肉全部劈成三五斤的小块。她“将一把锋利的砍刀双臂举齐,……将骨头和瘦肉分成两大类都放到外边的粮仓里去冷冻,然后把三分之二的肥肉下锅炒好、把板油和肠油也炼好,最后分别装罐装缸。”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完成的。一个女人所能承受的压力,她全部承担起来;一个男人所能承受的压力,她也同样承当起来。

改革开放无疑给她的奋斗插上了希望的翅膀。她有了自己的住房,率先购买了当时尚属奢侈品的电视机。同样,她也率先进城,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陈平的生命中,充满着不屈服、不满足,她的生命取的是进击态势!这,构成了她生命的主旋律。

当然,生活的质地,是生计。当她丈夫作生意赔了几十万,起码的吃、住都成了问题后,陈平借了三百元钱一杆秤,开始卖菜。而且第一天就反抗了“菜霸”的欺负,并赢得了胜利。然而个中艰辛,特别是抽不出时间写作的绝望使她陷于苦闷。这时,她写了一首《生活》的诗:

河床有如无肤的干骨

沉沙仍有细腻的年轮

双手就像风干的藤络

血液不失冲撞的本能

我在清冷的西风萧瑟里

穿过了希望与绝望的双重

……

于是

我对自己大声呼唤

浮起来

不能沉沦!

是的,她写的是“生活”,然而,我们读得出的,却是那种生命的不甘与奋起。因此,我倒是把它看作是陈平生命的宣言,灵魂的告白!

在一九九三年陈平四十二岁上,她与普林离异了。应当怎么看待她的离异?是的,应当说她找回了作人的尊严。然而,她也把自己逼上了生计上的绝路:一个人扛起了这个家。也许这便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一个弱女子的强悍(我甚至用上了这个并不见于褒义的概念)!而后的八年中,她带着三儿一女,先后租房八处。她基本上生活、打拼在城市中心广场。在只有0.99平方米的小铁车里卖杂货每天收入很难突破十五元,后来换了一个2平米的小售货车,前后达十六年!这种坚韧,这种坚守,我甚至认为只有陈平能做到:天下,地上,你能再给我找出这样一个女人来么?你不能。因为,这不只是简单地吃苦,这里有觉悟了的生命态度和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认知!

处在城市贫民状态的她,却乐观地直面了一切苦难。这期间,她甚至对一只流浪狗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她写道:

“如果这一个垃圾堆令它失望了,它马上就跑到另一个垃圾堆上去,而且乐颠颠地,是摇头晃脑决不是蔫头耷脑。……时间长了,它发现了我对它的关注——这也算关注吗?它竟也关注我,一边做着手舞足蹈的样子,一边朝我奔跑过来,跟在我的裤腿边雀跃……当它与我目光对视的时候,人犬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心灵沟通,呵呵我们两个都是天造地设的生命啊!”

我特别看重这段描写。因为这,是生命的态度:乐观。如果没有这乐观,那么奋斗无异于苦役。

从挑战到超越:文学之梦

作家老鬼说:“她是全世界唯一在不足一平米的小铁车里写出长篇小说的作家。”

如果说,生命进击的意义就在于自我超越的话,那么这种超越必须是主动的、积极的,它不等待命运的给予,它不能依靠机遇的惠顾。而且,如果说,陈平在物质生活上是进击的,那么在文化生活上则是超越的。她挑战着自我,不断地超越着自我。这种状况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越来越强烈,最后竟至成为她生活天平中重要的筹码之一:“没有写作,生活的天平就会倾斜!”而这一切,源于她对于生活的反刍式思索。

她写道:“正因为我有自由的大脑的时间思前想后了,才越想越憋屈。”这是一次觉醒,一次向梦想的挑战。于是就有了她“呕了好几天才呕出来的呀,是我锄了一整天的地腰也酸腿也疼晚上爬在饭桌上写出来的呀,而题目《乡恋》是我睡到半夜忽然翻身坐起来定下的呀。”这便是她 5岁时的第一次投稿。我们应当感谢那位已经作古的名叫杨若飞的,因为,很可能这一投而中,才可能命定地让陈平与文学结缘,才有她后面虽然艰辛然而也是一连串的生命的辉煌。

“而后,我死盯着手里那枝被白色橡皮膏缠得紧紧的钢笔,感觉到了我与它之间的、那种情人般的脉脉相惜。”

“二十多年了,我写啊写,把笑声和泪水都写进去了,而写进去的好像也就翻过去了,写作的初衷似乎也不那么单纯了。于是我明白了一件事:写作它是我的事业,一种很值得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她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两部《尘飞雨落》和《第二次还是你》;出版了《陈慧明短文集》,还有这部沉甸甸的大书——长篇自传体小说《人非草木》。此外,见诸报刊的诗歌、散文等文字,共一百多万字。她的作品获得了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多种奖项。而她却说:她写作的“收获却不是奢侈的——因为我写不出重量之作。”

孙犁先生在《和谌容的通信》中说:创作方法或者说创作风格“一种是表象写法,一种是内心写法。前者是通过场景表现人物,包括服饰、饮食、起居方面的细微描写。故事紧凑,人物活跃,通篇有声有色,无懈可击。这种小说,我通常称之为规格的小说,来源于莫泊桑。这是精心细致做出来的小说。写这种小说的人,不断采撷,不断写作,每隔一段时间,就完成一篇作品,很有规律,成为职业作家。

另一种小说,即第二种,是作者内心郁结,不吐不快,感情冲动,闻鸡起舞。这种写作,形式有时不完整,人物有时也有缺陷,但作者的真情实意,是不可遏止的。作品中有他的哲学,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梦幻,读起来,谁也不能心平气和,不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这种小说的根源,外国可找契诃夫,中国则是《红楼梦》。这种创作,常常是偶然的,难以后继的,是天籁,电光一闪。这不是做出来的小说,是个人情感和所遇现实碰击出来的火花。……在中国,茅盾的小说似前者,而鲁迅的小说似后者……”(《孙犁全集第八卷》157页)

是的,本文无意于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评价陈慧明先生这部《人非草木》,但显然,笔者并不同意她的“写不出重量之作”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她的这部书,正是孙犁先生所说的“第二种方式”,是真正的泣血之作,足以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在当今的自传体小说中,这部书也是扛鼎之作。

在《人非草木》的封面,作者有一首诗,颇令人玩味。

“如果风的足停留在没有玻璃的窗外

如果冰的花开在没有热情的胸口

那么雨的泪落到大漠寻找宽容”

我的解读是:

风的足停留在没有玻璃的窗外——暗喻了主人公没有命运的垂青和眷顾;冰的花开在没有热情的胸口——那么爱情呢?她只有婚姻而没有初恋;雨的泪到大漠寻找宽容——包括了作者对爱情、文学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有如大漠之旅,能吸进无尽的血泪,但她的融入是那样的决绝和不可逆。

因为那里承载了作者的梦,显示着生命的本质意义,那就是追求、进击和创造。

(2010年7月18日)

(注:《人非草木》,长篇纪实小说,作者陈慧明,内蒙古作家。本书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共 49 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解析了《人非草木》中女主人公陈平的一生,陈平悲剧人生的形成让读者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的文化环境及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种种病态的揭露,“婚姻之痛”“生计之艰”“文学之梦”一路走来,陈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令人敬佩,正是这种精神的解脱和思想的解脱才真正体现出“生命的本质意义,那就是追求、进击和创造。”同时证实了陈平天性的淳朴善良,或者可以说陈平是众多中国妇女的淳朴和善良的代表,自强不息的启迪。作者在赏析论述时,采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手法使分析透彻深刻,主旨明确,文笔自如。力荐共赏!问好!【山水神韵:雪舞嫣然】【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615 5】

1楼文友:201 - 20: 4:26 分析透彻深刻,主旨明确,文笔自如。问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楼文友:201 - 21: 6:57 拜读老师的赏析佳作受益匪浅,一位饱受沧桑命运坎坷,敢于抗争和突破自我,执着写作用生命诠释尊严的可敬女性!问好眸子老师!祝您安好!

回复2楼文友:201 - 18: 4: 8 感谢春华社长。我们需要这样的大写的人,这样一位自强不息的女性,她是我们的榜样!

楼文友:201 - 18: :50 感谢雪舞嫣然的精彩按语。《人非草木》的作者陈慧明由一个普通农妇,到一个内蒙知名作家,可以想见她付出的艰苦努力。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她的天赋和才气,但勤奋无疑在这里更为重要! 退休公务员,唐山市作协会员。

4楼文友:201 - 20:54: 素馨孤陋寡闻,不知道陈慧明这样一位作家,也没读过她的作品,包括老师解读的《人非草木》。不过,从老师的赏析里,素馨看到了一位自立、自强、自信、可敬、可爱的伟大女性,也看到了一种真正写作、真正为文的态度。老师的赏析文,一直是我们最称道的,素馨前来学习!顺祝您父亲节快乐!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鄂尔多斯看白癜风专科医院
鼻塞怎么办能吃药解决吗
百色白癜风医院排名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