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评论

超大号板砖拍向一起网

民生评论  2020-08-04 20:20 字号: 大 中 小

最近有几位大概一年以上没怎么说过话的友在MSN上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做的那个社区怎么样了?我那个音乐人社区我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一讲的。现在你一定猜得到,他们为什么要问这个话题。显然,是谢文的重出江湖使社区和sns概念再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

谢文老师说了,欢迎拍砖,而且越大越好。所以我这就准备了一个近4000字的超大号板砖。其实一开始没这么大,写着写着就收不住了。

你对一起第一感觉如何?

打开一起,你一定会有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呢?就是没感觉。功能没有惊喜,界面没有惊喜,当然,因为还没什么人,所以交友这方面暂时也不可能有惊喜。

其实一起对于我来说,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感觉,就是眼熟,看到左边那一排功能按钮,我还以为我打开了和讯个人门户的后台呢。

我家、书房和客厅的说法并不好

一起的个人空间我家分成书房和客厅,实际上也就是对应着其他sns站比如说海内的首页和我的空间。猛一感觉会让人觉得这种命名法比海内好玩。但我要告诉你,这只是设计者的一个错觉。因为事实上,这并不是你的客厅和书房。这只是两个页面,一个是用来看动态信息的,一个是展示给别人看的。你现在却把它叫书房和客厅。很多初来的用户就会犯迷糊,我在这应该干嘛呀?所以一起又要费老劲地写一个注释来解释这个是干嘛使的。何苦来呢?你直接叫我的空间一句话都不用再多解释了。

豆瓣以前有一个按钮叫别人眼中我的豆瓣,非常直接地让用户明白这是干嘛使的。你看豆瓣就根本不在乎这功能的名字好不好玩或者是不是太长,他只在乎能不能让用户最快的明白。(何况,那个功能后来还是直接就叫我的豆瓣了。)

所以呢,我觉得给功能取名字尽量不要来虚的,这是用来干嘛的就是干嘛的。尤其是你这个虚拟现实还非常不到位的时候。

你再想想,一起把我的空间改成我家,全站改叫城市。你就会觉得他比海内好玩吗?我是不觉得,我反而觉得有点幼稚。而且这也实在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吧。我还不如去玩爱情公寓呢,人那个客厅可是画出来的。

不成熟的技术不应该展现在用户面前

一起现在比较主推的是一个我的报纸的功能。我们来看看。

打开站,一起就会把大家的报纸放在我家的书房里。但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体验,因为我根本不想看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等等诸如此类的。好吧,那我来看看我能定什么报纸吧。我打开定制我的报纸的界面,这个功能要求你必须至少选择4个以上你感兴趣的版面。可它们又是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个版面。我只好选择了传媒、体育、文化和科技然后点击收报纸结果呢?出来的东西跟大家的报纸一样惨不忍睹。

后来我有点明白了,我想起一起的公司原来是做搜索技术的,所以大概是想既然有这方面技术,就先用上呗。一起大概就是聚合了一些站的页面,用关键词做了分类。然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藉此希望广大用户觉得很新鲜很好奇,然后就开始展开一段愉悦的阅读体验我隐隐觉得,这不是智能,这多多少少有点侮辱智能。或者咱也别说侮辱智能吧,起码是有点侮辱新浪。媒体是那么好做的么?

这实在是一个太差的体验了。

一起对sns站架构的理解是怎样的?

我们再来看看一起的页面布局。

打开海内,第一屏正中就是我的朋友们的最新动态。而打开一起,第一顺位是信箱提示,然后是我的报纸、我的订阅,然后才是城市动态。这个城市动态其实也就是好友的动态。我不想说这是个错误,我只能说这可能是对SNS站架构的理解不够。我觉得,海内或者说非死不可(facebook)发明的这种页面布局方式,就是要把朋友的动态第一时间放在你的眼前,它的目的就是要强化你关注好友的动态,以达到加强互动的目的。我觉得不可小视这种页面布局的格式,它体现的正是sns的一种关键理念更方便更低成本的交友。

而左边那一长排我的XX按钮,我觉得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表现。当一堆并不是太有新鲜感、不会产生太大实际意义的功能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往往会引起混乱。而且会模糊掉你上这个站来的主要目的。

打招呼和站内短信可以相互替代吗?

海内有一个打招呼功能,我觉得这个功能棒极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出去遇见别人,我们会怎么做?我们是跟每个人都停下来聊两句呢,还是谁都不理径直走过?如果遇到那些我们认识但是还不够熟悉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你应该可以想象,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会互相点一下头,至多说一声hi然后该干嘛干嘛。我觉得这个打招呼功能就是虚拟了这一下点头。这给我们在停下聊聊和不搭理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选择。

这个功能在sns站上有什么实际效果呢?我觉得是有利于两个刚刚认识或者想认识的人展开初次互动。主动一方既不会费劲想一个聊天话题,被动方也不会觉得太烦人。大家都只需要点击一下按钮,又可以从此开始互相留下了印象。

这个功能我不得不再赞美一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里头内在的逻辑。非死不可一定是思考过现实中人们的社交活动。两个人相遇了,点头打招呼,说hi,然后有必要的话再开始对话,没必要也可以不继续,但是依然维持了双方的社交关系。

我现在理解了打招呼功能的目的,仍然是让用户可以更方便更低成本地维持自己的社交关系。

一起没有做这个打招呼功能,他可能觉得没什么用,觉得有发站内短信这个功能就可以了。

用户为什么要用一起?

我看了能看到的所有谢文讲的关于一起的理念。我大概理解他关于未来的设想是这样的: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一起,来到我的书房,然后点开我的报纸开始读来自新浪或者donews或者南方周末提供的。然后打开我的理财看看由和讯或者金融界提供的股票信息。再打开我的购物,看看从淘宝或者卓越上发过来的商品信息

然后我再来到我的客厅说实话,因为叫了客厅,所以我一直犯糊涂,这客厅有啥用?

然后点开朋友频道,看看朋友都在干什么,没准这个功能在一起的构想中是一个打通了海内、校内、51、甚至可能还有宝宝树的一个交友功能。平台么。不就得这么想吗?

但是,当然还有这个但是。我,作为一个用户,为什么要通过一起来干这些事情呢?我的IE收藏夹里有所有这些站的地址,打开他们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我为什么还要通过一起来做这一切呢?一起将怎么说服我们用他的平台嫁接比直接用这些站好呢?

说现实点吧,我觉得民不会因为你把所有功能放在一起他就会选择你。民只会选择他觉得最好的或者名气最大的。比如储存照片他可能还是要用flickr,看电影、音乐、书还是会去豆瓣。等等。

民为什么要用一起?我反正还没有找到合理的理由。

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大平台么?

我最最反对的,其实是谢老师提出的要做底层平台的理念。为什么反对呢?因为提出的时间不对。

我提一个大家可能觉得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是雅虎的站索引门户先成功,google的搜索引擎后成功呢?别笑我提这个傻问题,我先来试着回答一下吧:因为一开始没有那么多站可供选择,而一个简单的站索引页面足可以囊括精华了。而且,注意这个而且也很重要:早期的用户也没有上看更多东西的需求。然后呢,随着站越来越多,用户想看更多东西的需求越来越高,当两方面都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google的时代就来到了。

理解了上面那个傻问题,现在我们来看谢老师提出的底层平台理念,你就可以自己问自己了:

Q: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底层平台吗?

A:不。

Q:为什么呢?

A:因为还没有那么多该死的必须要用的应用让我忙不过来。不就是发发邮件、聊聊天、看看博客么,easy。

所以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我不反对将来可能会有这么一个络底层平台的出现(当然也可能没有)。但现在谈这个还为时太早。我觉得一起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络社区,等到用户积累到了5000万以上,再想想开放平台的事,我觉得那才稍微靠一点谱。

是先要有足够多的用户,你才可以提平台的事;而不是你先就提出做平台,用户就都来了。肯定不是这样的。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谢文谢老师,自从我看了他几个访谈之后,就对他的个性和睿智有了深刻的印象。而看了他的三个关于社区站的PPT之后,我只能说,他就是我偶像。那才是专业啊。那才叫社会学啊。所以我最近响应谢老师的号召,买了他推荐的《小小世界》回家读。结果发现自己根本读不懂。我是学理科的,所以书里那些数学符号拆开了每一个我都勉强还能认识,但把他们放在一块,我就彻底晕菜了。所以我要承认,我上述所写的东西,都是基于我的直觉,基于最不靠谱的直觉做出的判断。

我个人一直有一个判断,我觉得社区站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大而全的,相反他们一开始都必须从相对垂直的一个人群发展起来。社区站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具备所有的功能,相反他们往往会从一个杀手级小功能开始发展起来,比如豆瓣书评。

可是我隐隐觉得,一起正在走蚂蚁走过的老路。谢文和麦田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为什么他们会和我有恰恰相反的判断呢?他们是基于什么原因得出这样的判断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特别希望他们能证明我的判断是错的,我虚心向他们学习。

其实我能想象谢文,以他的资历,目标太小没有挑战。所以必须是奔着大目标去的。但是我更好奇想看到他在最初将如何把用户发展到10万再到100万。

顺便提一句。

关于那个打招呼功能,我在UCHome上看到一位友很无奈地发起话题说:今天又有人跟我死磕打招呼了。哈。所以keso说的对,虚拟永远不会和现实完全一致的。

来自:

六盘水白癜风重点医院
新乡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类风湿关节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