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历史

刘晓琳

民生历史  2020-01-14 07:05 字号: 大 中 小

刘晓琳:对“超级细菌”无需过度恐慌

2016年6月13道,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微生物学院发表的一份报道称,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些海滩中发现了耐药性非常强的超级细菌,引起世人关注。回顾不久前,美国在2016年5月26日出现了美国本土首例人感染携带MCR-1基因的大肠杆菌的病例。这种耐药菌的质粒上,编码了15种耐药基因,并对被视为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的黏菌素具有耐药性。

2016年5月19日,英国财政部商务大臣Jim ONeill在其发表的《全球抗生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中指出,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问题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如果任其发展,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现,但因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也是学界不敢忽视的问题。但近年间,媒体对超级细菌的报道,使公众频频陷入对于这类抗药性极强、抗生素也无能为力的超级细菌的恐慌中。

究竟超级细菌可怕在何处?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报告结果如何?中国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有没有得到解决?为此,财新专访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晓琳,以下为专访内容:

财新:近日,媒体了报道英国财政部商务大臣奥尼尔撰写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世界各国如不对抗菌药物滥用问题采取行动,到2050年,全球每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耐药菌所致感染,超级细菌将每三秒钟导致一名患者死亡。应怎么看待这个预测?

刘晓琳:据报道,今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前几天,英国财政部商务大臣奥尼尔在英国本地的发布会上,发布了题为《TACKLING DRUG-RESISTANT INFECTIONS GLOBALLY: FINAL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的报告,其中谈到了这些数字,事实上这些数字只是预测,未必就是实际的结果

财新:之前美国一例超级细菌感染病例在媒体上传得沸沸扬扬。有报道称,该细菌对被称为 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的黏菌素有耐药性,而且对所有其他的抗菌药物均耐药。究竟,超级细菌是什么?在医学上有这个概念吗?

刘晓琳:超级细菌并不是一个专业性的名词。2008年,国际媒体将在印度发现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称为超级细菌。但 超级细菌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用来形容这类细菌的危险性。在学术上,通常将耐药菌分为以下三类:1.多重耐药细菌,指对现有常用抗菌药物3类或以上耐药的细菌。2.广泛耐药细菌,指细菌除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外的所有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3.全耐药细菌,指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财新:目前在中国,临床多黏菌素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

刘晓琳:中国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正处于审批流程中,当医院发现除了多黏菌素之外,没有其他的抗菌药物有效时,可通过特殊审批使用。畜牧业大量使用黏菌素的问题,也引起了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专家们也在积极呼吁禁止畜牧养殖业,使用黏菌素作为预防用药和促生长素。中国将出台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

财新:那动物身上携带的这类耐药菌,会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吗?

刘晓琳:人畜通过排泄物,有可能将携带耐药基因的细菌传播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耐药菌也会再传播至人畜,所以对于一些耐药菌,是有可能从动物传播到人的。据媒体报道,在土壤、水源中也检出到了耐药菌,但是这些耐药菌是否一定对人有致病性要根据个体判断。

财新:针对兽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有何措施?

刘晓琳:医学专家建议,把兽用的抗菌药局限在一定的程度,将人用和兽用药严格分开;兽用低端的,人用高端的,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中间的交叉传播。近期,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共计12个部门,召开了应对细菌耐药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会议,通报了各部门应对细菌耐药的工作进展,讨论了《中国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年)》,不久后可能会联合印发。

财新:环境当中的耐药菌有几种来源,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刘晓琳: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着一些抗菌成分和耐药菌,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但环境中的耐药菌是否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或者带来治疗上的困难,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由于兽用抗菌药物在养殖业广泛应用,其吸收率低,会直接或经动物排泄进入到环境中;而被动物吸收的抗菌药物有可能被消费者食用,在人体内产生抗菌药物富集而导致细菌对其耐药。

另外,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对废弃物处理不彻底,向自然环境排放后,会导致自然环境中的菌群在抗菌药物压力环境下,加速向耐药菌发展。如果人体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也没有必要对耐药菌产生过度惧怕心理;耐药菌的感染,和其他敏感性细菌的感染的途径和条件是一样的。中国细菌耐药性变化总体平稳

财新:中国对耐药菌的监测是如何进行的,现在有什么进展?

刘晓琳:细菌耐药性变迁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2005年,原卫生部建立了全国细菌耐药监测(China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system, CARSS),当时有一百多家医院参与监测,到2012年扩展到一千多家医院,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通过监测,能够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参考依据。2012年至今近4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中国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总体是平稳的,大部分呈下降趋势,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率呈明显下降,少部分的指标维持不变;个别指标如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有所上升。

财新:如何消灭或者减轻细菌耐药性发展的程度呢?

刘晓琳:前面说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消灭不掉的,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延缓它的加剧。目前,全球细菌耐药形势比较严峻,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控制细菌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遏制细菌耐药的全球行动计划。中国对控制细菌耐药问题高度重视,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遏制细菌耐药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是,控制细菌耐药问题尚需多部门联动,广大民众参与,任重而道远。

财新:如果从来没有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还会感染耐药菌吗?耐药菌的致病性跟普通菌有什么区别?

刘晓琳:从没使用过抗菌药物的人,也有可能受到耐药菌的感染。这样的感染有可能来自于社区,也有可能来自于医院内。比如说,一个农村的老汉来到大城市医院看病,他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但他体内检出的病原菌有可能就是耐药菌,他有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导致了耐药菌的感染。耐药菌的致病性和其他细菌并没有太大区别,虽然部分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但是它与人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耐药菌的感染会加重医疗费用负担,延长治疗时间。自然环境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耐药菌,但对于各项机能正常的人体来说,不必过分担忧。

财新:在防止抗菌药物滥用上,医疗监管环节还有什么漏洞吗?

刘晓琳: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推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任务,需要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需要多领域共同参与,协调合作,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前,在部分基层、社区以及偏远地区,仍存在着一些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财新:如果不采取措施,将来会不会真的无药可用?

刘晓琳:近十几年全球抗菌药物的研发速度非常缓慢,因为新药研发投入的风险很大。我们现在能用的药很有限,细菌也变得越来越耐药。所以,如果不能把现有的药用好了,假如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民众没有这方面的正确认识,各个部门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发展下去的话,可能就会走到无药可用的地步。遏制细菌耐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不仅仅医务人员的事情,更是全民的事情。民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们的和义务。

财新:为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加剧,民众应该如何做?

刘晓琳:民众应该逐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常识,要经常洗手,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密切接触病人,及时接种所需疫苗来预防感染;有病及时去医院检查,根据医嘱用药;不要在家中存积和擅自使用抗菌药物,该用的时候一定要用,不该用的时候不要乱用,这就是最基本的理念

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品
宝鸡癫痫病医院咋样
台州牛皮癣医院咋样
推荐资讯